为什么要编制环境应急预案
我国《环境保护法》第47条规定,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,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。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,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,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,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。
《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(试行)》(环发[2015]4号)中提到,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、自然灾害时,采取紧急措施,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、水体、土壤等环境介质,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。
原环境保护部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》(2015年6月5日实施)第6条规定,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,履行下列义务:
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;
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;
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;
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、演练;
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。
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,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进行处理,并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。
哪些企业应做环境应急预案
根据原环境保护部2015年1月8日印发的《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(试行)》环发[2015]4号文件的第3条规定,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以下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指导和管理,适用本办法:
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,包括污水、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;
生产、储存、运输、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;
产生、收集、贮存、运输、利用、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;
尾矿库企业,包括湿式堆存工业废渣库、电厂灰渣库企业;
其他应当纳入适用范围的企业。
核与辐射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不适用本办法。
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发布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名录。
谁来编制环境应急预案
《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(试行)》(环发[2015]4号)第8条规定,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,根据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需要,开展环境应急预案制定工作,对环境应急预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负责。
企业可以自行编制环境应急预案,也可以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。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的,企业指定有关人员全程参与。
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步骤
成立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组,明确编制组组长和成员组成、工作任务、编制计划和经费预算。
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。环境风险评估包括但不限于:分析各类事故衍化规律、自然灾害影响程度,识别环境危害因素,分析与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居民、单位、区域环境的关系,构建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,确定环境风险等级。应急资源调查包括但不限于:调查企业第一时间可调用的环境应急队伍、装备、物资、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可请求援助或协议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。
编制环境应急预案。合理选择类别,确定内容,重点说明可能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下需要采取的处置措施、向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和单位通报的内容与方式、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的内容与方式,以及与政府预案的衔接方式,形成环境应急预案。编制过程中,应征求员工和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和单位代表的意见。
评审和演练环境应急预案。企业组织专家和可能受影响的居民、单位代表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评审,开展演练进行检验。
评审专家一般应包括环境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人员、相关行业协会代表、具有相关领域经验的人员等。
环境应急预案的修订
《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(试行)》(环发[2015]4号)第12条规定,企业结合环境应急预案实施情况,至少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及时修订:
面临的环境风险发生重大变化,需要重新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;
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发生重大变化的;
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及报告机制、应对流程和措施、应急保障措施发生重大变化的;
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;
在突发事件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,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作出重大调整的;
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。
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重大修订的,修订工作参照环境应急预案制定步骤进行。对环境应急预案个别内容进行调整的,修订工作可适当简化。
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提交资料有哪些
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;
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,环境应急预案包括:环境应急预案的签署发布文件、环境应急预案文本;编制说明包括:编制过程概述、重点内容说明、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、评审情况说明;
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;
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;
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。
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有重大修订的,应当在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受理部门变更备案。
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要点
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旨在通过管理手段预防、控制突发环境事件和环境风险;减缓和控制环境影响后果的最主要管理工具,园区和企事业单位一定要制定全面、可操作的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》,并做为环境管理制度的一部分,严格执行。
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是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,开展应急资源调查,所以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应该包括:《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》《应急资源调查》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》。
环境应急预案的形式包括:单独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;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制定环境应急预案专章。
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种类:
综合应急预案:对环境风险种类较多、可能发生多种类型突发事件,而编制总体应急处置方案,从总体上阐述应急思路。
专项应急预案:针对某一具体的、特定种类的环境风险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,而编制的应急预案。如水污染、大气污染专项应急预案。
现场处置方案: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,应当编制重点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,力求做到重点岗位人员应知应会、正确处置。
突发环境事件分级:
《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》(国办函[2014]119号)中规定的事件分级从大到小,分别为特别重大、重大、较大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。综合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,确定事件分级。企业事件分级一般从大到小分为社会级、企业级、车间级。
明确预案适用的主体、地理或管理范围、事件类别、工作内容。
适用主体,指组织实施预案的责任单位;
地理或管理范围,如某公司内、某公司及周边环境敏感区域内;
事件类别,如生产废水事故排放、化学品泄漏、燃烧或爆炸次生环境事件等;
工作内容,包括预警、处置、监测等。
应急预案关系说明:
以预案关系图的形式,说明本预案的组成及其组成之间的关系,辅以必要的重点内容说明。
预案体系构成合理,综合预案、专项预案、现场处置预案定位清晰、有机衔接。预案与内部生产安全事故预案等其他预案清晰界定、相互支持,与政府环境应急预案有机衔接。
法律责任
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》第38条规定,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,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:
(一)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,确定风险等级的;
(二)未按规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,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的;
(三)未按规定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的;
(四)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,如实记录培训情况的;
(五)未按规定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;
(六)未按规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的。
由此可见,上述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,并向环保部门备案。国家鼓励其他企业制定单独的环境应急预案,或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制定环境应急预案专章,并备案。不编制应急预案,有关部门可以依照《突发环境事件管理办法》的规定,给予行政处罚。
为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、评审和备案工作,近年来已陆续出台了相关的导则、标准和管理办法,尤其是网上平台的备案要求,亟需企业必须按规范编制、评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,从而顺利通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核和网上备案。
相关参考文件有: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》(2014年修订)
《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》(国办函[2014]119号)
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(试行)》(环办[2014]34号)
《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(试行)》(环发[2015]4号)
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》(HJ941-2018)
《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(试行)》(环办应急[2018]8号)
《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》(环办应急[2018]9号)